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和领导下,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 延安电影团从成立之时,就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紧密结合现实斗争,把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作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当我们翻看那段记录在胶片上的历史岁月,更加敬佩前辈们为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难忘的岁月,永远使人怀念;难忘的岁月,永远催人奋进!
1938年,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来到中国拍摄。国民党政府不仅限制和监视他在国统区的活动,还对他去延安拍摄的要求百般阻挠。离开中国前,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伊文思设法将一架35毫米摄影机和数千尺胶片赠予将赴延安的摄影师吴印咸。这就是当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延安电影团拥有的第一台摄影机,它拍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及延安的生活片断。
1938年10月,在陕西省中部县黄帝陵开拍了《延安与八路军》。一群群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来的青年,经过这里奔赴延安,表现出“天下人心归延安”,这是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这部影片由袁牧之编写提纲,吴印咸、徐肖冰担任摄影工作。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上映,但是它拍摄的许多素材,在后来中苏合拍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等影片中被使用。作为延安电影团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人民纪录电影的第一部影片),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和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是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影片,边区军民称它为《南泥湾》。摄影:吴印咸、徐肖冰;编辑:钱筱璋;洗印:周从初。
影片表现了白求恩同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而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了白求恩在边区工作时多次把自己的血液输给伤员;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伤员的事迹。摄影:吴印咸 编导:姜云川、段洪。
影片反映了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纪录电影工作者对延安的美好的回忆。延安永远为人们怀念和敬仰。该片是用延安电影团所拍资料于1961年编辑而成。摄影:吴印咸等 编导:高维进、姜云川。
在1938年秋季,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了电影团,下辖一个摄影队和一个放映队。当时技术人员很少,摄影队的六七个干部中,只有三个电影专门工作者。 1939年1月,摄影队从延安出发到华北敌后,拍摄了第一部解放区的历史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以后摄影队回到延安,在国民党反动派物资封锁下,继续拍摄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边区生产展览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影片。这些影片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制成的。
这次难忘的见面和周副主席亲切的教诲,是我人生转折的关键,也是我一生中取得这样与那样一点成绩的动力。 1937年冬,我从山西五台八路军总部到了延安。在延安,我作为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的摄影干事,进过抗大学习,还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抗日电影社的技术部长。总之,那时在延安搞摄影的人很少,我是这很少摄影工作者中的一员。
电影团从前方回到延安后,由于国民党的封锁,电影器材缺乏,工作开展受到阻碍。我们这时只能根据仅存的一点器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为边区军民放映一些苏联电影,拍一些边区军民战斗、生产、生活的照片,开办培训班培训摄影干部,其他的时间就搞生产。
岁月流逝,记忆犹存。记得在1938年,袁牧之同志和我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聆听周恩来同志的谈话,至今言犹在耳。 恩来同志谈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军中有许多壮举,都应该用影片记录下来,用以扩大抗日救国宣传,团结教育人民。 这样,牧之和我牢记恩来同志殷切的希望,带着伊文思慷慨赠送的一台35毫米“埃姆”摄影机、一台从香港购来的16毫米“飞力姆”摄影机和8000多尺胶片,到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于1938年秋在延安建立。最初只有七个人,其中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是从事过电影工作的,另有李肃、魏起、叶仓林没有搞过电影,是从抗大调来的。1939年后,相继调到电影团工作的还有马似友、吴本立、周从初、钱筱璋、程默。1939年初,电影团摄影队在拍完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材料之后便离开了延安,到敌后根据地去拍摄。
1942年后,电影团的同志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摄制完成了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边区的群众亲切的称它为《南泥湾》。当影片在陕甘宁边区各地巡回放映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争先恐后地赶来观看,一时轰动了边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